2017年10月1日 星期日

懷素

         懷素(生卒年不詳,約活動於八世紀三○年代至七○年代)本姓錢,字藏真,僧名懷素。生於湖南零陵縣,後來移居長沙。幼年好佛,出家為僧,並熱衷草書藝術。年輕時,受到吏部侍郎韋陟的鼓勵,立志在書法上有所成就。大曆初(七六七-七六九),到廣州,請求刺史徐浩為其書品題,此後逐漸在江南聲名大著。約大曆七年(七七二)北赴長安及洛陽,尋求進一步發展。由於他個性灑脫,草書絕妙,受到顏真卿等書家、詩人及名流貴卿的激賞,紛紛贈以詩文。大曆十二年(七七七),他摘錄部分贈詩和序,以狂草寫成此卷,為書史上的重要名蹟。 

         自敘帖宋代有三本,本卷為其一,是僅存的一卷,由十五紙接成。全文七○二字,一二六行。歷經南唐、北宋、金及明清宮廷與私人收藏,流傳有緒,對宋、明時代的草書有很大影響。 

         懷素早年從表兄鄔彤學草書,到北方以後,接觸廣泛,有更進一步的發展,表現出狂放縱逸的面目,突破了初唐以來宮廷書家莊重的古典書風。時人稱讚他「以狂繼顛」,承襲張旭(活動於八世紀前半)的「狂草」書風,他也以此成就為傲,在卷中引用了李舟所說:「昔張旭之作也,時人謂之張顛,今懷素之為也,余實謂之狂僧,以狂繼顛,誰曰不可。」 

         本卷一百二十六行,每行字數不等,至卷末一0五行以後,字體漸大,有兩三字為一行,縱逸至極。用細筆勁毫寫大字,筆畫圓轉遒逸,如曲折盤繞的鋼索,收筆出鋒,銳利如鉤斫,所謂「鐵畫銀鉤」也。當時人用生動的自然物象比擬其形,如以「奔蛇走虺勢入座,驟雨旋風聲滿堂」(六十五至六十七行),形容奔放流暢的動態。以「初疑輕煙淡古松,又似山開萬仞峰」,「寒猿飲水撼枯藤,壯士拔山伸勁鐵」(六十八至七十三行)形容剛柔並濟之美。對於狂縱奇異之態,則稱他「志在新奇無定則,古瘦灕驪半無墨」(八十七至八十九行),「心手相師勢轉奇,詭形怪狀翻合宜」(九十三至九十六行)。大抵此卷強調連綿草勢,一字之中點畫連續不斷,而前一字收筆再引帶下一字的起筆,如四十七、八行「常接遊居。屢蒙激昂。教以....」,一0八、九行「失聲看不及。目愚劣....」,運筆上下翻轉,忽左忽右,起伏擺蕩,其中有疾有速,有輕有重,像是節奏分明的音樂旋律,極富動感。此外也有點畫分散者,則強調筆斷意連,生生不息的筆勢,如十三至十五行「絹素多所塵點。士大夫不以為怪焉。顏刑部....」筆鋒迴護鉤挑,一字、一行,以至數行之間,點畫互相呼應。通幅於規矩法度中,奇蹤變化,神采動蕩,實為草書藝術的極致表現。(全卷釋文參見《故宮歷代法書全集》)(何傳馨)

延伸閱讀

張清治,〈千古醉人一僧書-談懷素草書自敘帖〉,《故宮文物月刊》,1卷11期(1984.02),頁 14-29 
啟功,〈論懷素自敘帖墨跡本〉,《文物》,1983年12期(1983.12),頁 76- 
王元軍,〈文化視野中的懷素書法〉,《中國文化月刊》,171期(994.01),頁 92-103 
朱關田,《唐代書法考評》,(杭州市: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1992)第一版,頁211-237 
何傳馨,〈懷素自敘帖在明代之流傳及影響〉,《中華民國建國八十年中國藝術文物討論會論文集,書畫》,(台北:故宮博物院,1992),頁 661-684

沒有留言:

繪畫基本原則 – 世界上沒有不會畫畫的人 1. 什麼都敢畫,不怕給別人看。(繪畫的膽量) 2. 多畫、多練習(特別是不擅長的)。(繪畫的熱情)  享受自己每次的進步,就可以順利踏入繪畫的世界。  3. 畫完後找出自己不滿意之處(下一次會更好)。(繪畫的眼力) 4. 留下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