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月13日 星期五

第二號匈牙利狂想曲





李斯特
第二號匈牙利狂想曲
 

 
  李斯特 (Franz Liszt,1811-1886) 出生於奧地利東部的一個村莊,父親是匈牙利人,母親是奧地利日耳曼人。五歲時由身為業餘音樂家的父親教會彈奏鋼琴,八歲開始作曲,九歲登台演出。後獲匈牙利貴族資助赴維也納學習,師從貝多芬(L.v.Beethoven,1770-1827) 的弟子-著名鋼琴教育家徹爾尼 (C.Czerny,1791-1857) 。徹爾尼對李斯特的潛力深感驚奇,他發現李斯特是個天生的鋼琴家,雖然不懂和聲規則,卻擁有過人的視譜彈奏與即興創作才能。「飛舞的手指」是他演奏時的標誌,相較於當時鋼琴家和風琴家在演奏時手指動作的規矩與僵硬,這無疑是一種革新。當李斯特十二歲時,徹爾尼宣佈他已經把所有能教的都教完了,並建議李斯特前往巴黎音樂院學習。對於恩師的教導,李斯特曾說:「我的一切都是徹爾尼教我的!」。樂聖貝多芬也曾聽其演奏,並親吻其額頭。1823年李斯特遷居巴黎,獲名鋼琴製造家艾拉爾 (S.Érard,1752-1831) 贈送一架具有可達到同音快速反覆的突破性構造之新琴。李斯特如獲至寶,他的狂野演奏風格立刻席捲了全巴黎。後來李斯特為法國皇室演奏,被歐陸的貴婦人捧為名流。隔年在倫敦、愛爾蘭等地演出,當時他的聲望達到了頂點。
     1830年巴黎爆發革命,在這激動人心的一年裡,李斯特遇到三位對他的音樂有很大影響力的人,分別是帕格尼尼(N.Paganini,1782-1840)、白遼士(H.Berlioz,1803-1869) 和蕭邦 (F.Chopin,1810-1849)。帕格尼尼以其奇特的技巧蠱惑了年輕的李斯特。而白遼士則擴展了樂團的規模,當李斯特接觸了浪漫主義後,也決定擴大鋼琴這方面的架構編制與表現力。蕭邦對李斯特的影響則是以他的憂鬱與細膩撫平了李斯特不安的情緒,同時提醒了他在絢爛技巧之外更不可忽略的音樂內容。
    李斯特在當時所引起的瘋狂效應,讓他長年活躍於上流社交圈裡。而在歷經了一段段豐富的情史後,1865年李斯特決定成為天主教神職人員,身著神父的黑袍,李斯特在德國、奧地利、匈牙利和義大利各處奔走授課,並分文不取,扶助提拔了許多年輕音樂家,如葛利格 (E.Grieg,1843-1907)、德布西 (C.Debussy,1862-1918)、鮑羅定 (A.Borodin,1833-1887) 等,為推廣音樂作出了相當大的貢獻。也就是從李斯特開始,歐洲音樂家的地位開始迅速提升。1843年他在德國威瑪擔任宮廷樂長時為許多新進的年輕音樂家提供了演出舞台,也經常親自擔任指揮,讓這些音樂家有發表作品的機會。
 
    李斯特是歐洲當時最偉大的鋼琴演奏家之一,經常奔波在歐洲各地演出,並大力支持蕭邦、白遼士和華格納 (R.Wagner,1813-1883),他積極探索鋼琴的演奏技巧,充分靈活的運用轉調手法和音色變化的技巧,並推動了管弦樂團的改革。他的演奏往往是即興的,炫技的,並將鋼琴演奏的技巧推至巔峰。李斯特在十九世紀當時建立了炫技性、風格華麗的演奏典範。誠如孟德爾頌 (F.Mendelssohn-Bartholdy,1809-1847) 所說:「他的演奏確實無與倫比,我從未見過能夠在瞬間把音樂的感受傳達到指尖的演奏家,其音感之敏銳,當今世上難有匹敵。」李斯特也深知自己在大眾心目中的地位,特別是他能深刻地掌握住觀眾的心理,每件事都在他的算計之中,包括他懂得如何利用曲目,在演奏會現場撩起觀眾的情緒和注意力等等。因此他的音樂都是既大膽、又絢麗的樂曲;音樂效果都是經過他的細心安排而呈現出來的。他的作品栩栩如生、富有生氣,總有那麼一點想要驚世駭俗的意圖。
    李斯特一生創作了七百多首音樂作品,並創造了交響詩 (Symphonic poem) 這一音樂形式;除此之外,他對於樂壇另一貢獻就是對主題變化的充分運用。在他的作品中,主題必須身兼多重使命,經過多次雕琢發展之後,原先的主題或以新的形式出現,卻無礙於聽眾對它的辨識。他的主要音樂作品有吉普賽風格的《匈牙利狂想曲》、《浮士德交響曲》、《但丁交響曲》、《帕格尼尼練習曲》、《華格納改編作品:唐懷瑟》及許多技巧艱澀的鋼琴作品。有人認為他的作品技巧輝煌,內容膚淺,但他不愧是位偉大的音樂革新家,並在歷史上對改善音樂家地位,推動新生音樂風格起到相當大的作用。他還著書立說,出版多部論文和書信集。他的論文《論藝術家的處境》對改善音樂家的社會地位起到很大的作用。
    《第二號匈牙利狂想曲》於1847年創作,原是題獻給特里基伯爵 (L.Teleki,1811-1861) 的鋼琴獨奏曲,後來於1851年出版,是他所創作的十九首匈牙利狂想曲中的第二首,亦是最有名的一首。它被認為是鋼琴獨奏曲中技術要求最高的其中之一 。由於受到聽眾的喜愛,李斯特後來和另一位奧地利作曲家杜普勒 (A.F.Doppler,1821-1883) 共同改編成管弦樂版本,於1875年出版,而同一年裡年李斯特亦推出了雙鋼琴版本。
 
    樂曲由兩個部份組成。第一部份是前奏及「拉桑舞曲」 ( Lassan),升c小調,由緩板進入行板。旋律主要圍繞於中低音區域,並且加入大量的裝飾音:如長倚音、快速音階式的花音、琶音、分解和弦等,這部份再可分為主副旋律:主旋律較為連貫,但伴奏部份卻指出需要較為「沉重」;而副旋律則配上三度和弦的對答,之後出現一段以附點節奏和分解和弦為主的短小過門,然後主副旋律再現,樂曲進而變得沉靜,最後在其平行大調 ( 升C大調 ) 中安靜的結束。不過整體氣氛仍帶有著踏實、莊重的感覺。
    第二部份為「弗利斯卡舞曲」 ( Friska ),升f小調。「弗利斯卡」本身帶有「活潑」的意思,因此這部份節奏相對明快。最初是採用第一段過門的素材建立氣氛,慢慢推向至平行大調 ( 升F大調 ) 時,真正的弗利斯卡舞曲才正式開始。主要是採用了八度和三度的彈奏、分解和弦、弱起拍短倚音、同音重覆、反方向雙八度等技巧;中段部份更夾雜大量的變化音,調性因而變得不明確。在一段短小的華彩樂段後,最後以最快的速度結束樂曲。

沒有留言:

繪畫基本原則 – 世界上沒有不會畫畫的人 1. 什麼都敢畫,不怕給別人看。(繪畫的膽量) 2. 多畫、多練習(特別是不擅長的)。(繪畫的熱情)  享受自己每次的進步,就可以順利踏入繪畫的世界。  3. 畫完後找出自己不滿意之處(下一次會更好)。(繪畫的眼力) 4. 留下自...